燃文小说网 > 我是丝路女王 > 前言

前言

燃文小说网 www.ranwenxs.io,最快更新我是丝路女王 !

    仰望浩瀚的苍穹,你是否会对这天地心生敬畏?

    是否会对自己的来路和那未知的历史,心怀怅惘?

    蒙古族,于我而言是母亲的民族,是我血液里的一半来源。但那民族特有的热情与感性,果敢与胆魄,还有那容易激动容易感动容易恼怒的情绪,都浸染在我的性格里。

    我出生的地方在中国的东北小城,那里是三江交汇的地方,有一条松花江流经,有一片查干湖静守,有一座哈达山凝望。长大之后,我们在宣传片里听说了一个概括,人们叫它“东北的鱼米之乡”。这丰富的天然资源,将当地人养育的强壮而高大,性格也豪爽直辣。当然这深陷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小城,也因为石油资源的丰富,而在油田届小有名气。但在我心里,这座小城的多元化让它显得格外神奇而魔幻。传说这里曾经是女真人的发源地,但后来这里聚集了蒙古族、朝鲜族、汉族还有满族。街边的店铺上,蒙文满文朝鲜字汉字,都可以随意的伫立在牌匾上各自生威。几大民族的人们相融又保持着彼此的特有文化,这样平和的长久的生活着。

    我儿时的记忆里,有魔幻穿越的声势浩大的那达慕大会。在那盛会上,有脸颊通红的千人小娃的马头琴演奏;有穿着礼服西装的妈爸和各单位的叔叔阿姨一起跳交谊舞表演;还有朝鲜族姑娘们穿着漂亮的民族长裙手拿花束跳着《桔梗谣》。而传统的套马节目和赛马项目也都会在大会上展现……

    一切都发生在那方神奇的“郭尔罗斯”大地上。魔幻交融的生发、演变,成与以往不同的新的历史形态。它的广袤和热情,包容与豁达,也许只有当你远离它,才能够感知,那是一方水土所赋予的那一方人的属性。

    其实我写完《消失的别吉》的剧本,迄今已经四年。但最近它却像长了手一样,在入梦时分,忽然闪现个片段,让我精神的睡不着。或者在凌晨,将我唤起呆坐在开启的电脑前,怅然若失。德国的冬天和我家乡的冬天太过相似,就连人们爱吃的都是一样的猪肉酸菜,就连那袅袅炊烟萦绕的雪屋都一样闪着暖黄的灯光。我知道这个故事,似乎到了真正要走到世人眼前的时候了。而在那之前,我历时两年研究史料,足迹横贯欧亚大陆的大小博物馆,各种神奇的地方。我竭力寻找着被《蒙古秘史》的书记官所涂改掉而又曾真实存在过的,她们的痕迹。

    为了“她们”,我到过塞浦路斯。在那个安静的小城一路向北,走到了悬崖边。记得我眼前是蔚蓝的地中海,浩瀚无边,而悬崖上却有一大片被古石围成半圆的剧场,听当地人说那是一处古罗马剧场的遗址。再后来,似乎蒙古人来过,古罗马的剧场不再传出歌唱与吟颂声,取而代之是蒙古人的摔跤角斗与战歌低吼。听着那些传说,我闭上眼睛,悬崖上的一簇紫色花束凭风摇曳,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。因为我彷佛听见了罗马人的吟诵与蒙古人的战歌混杂在一起,那嘈杂声和着地中海的风,穿越千年,重回我的耳畔。

    我相信着,相信着他们也许来过的足迹。也感慨着,那样的铁蹄丈量之下的世界,是何其战栗。那所有感受,胜似厚重的老书籍,所给予我的玄妙太多。

    后来我住在罗马,恰逢圣诞前夕。入夜飘着雪花时,我来到罗马城中包裹的囊中之国,梵蒂冈。梵蒂冈的小,可能都不及我家乡的哈萨尔广场。环绕之下,几大石柱伫立,万众企盼的教皇的窗户,就在很像东北某豪华欧式装修的洗浴大楼的其中一扇。而恰恰就在我那些莫名亲切又戏谑的小情绪里时,我再次感知到了“她们”。那是在梵蒂冈的小小博物馆,它太小,人迹罕至,连游客都不愿意到来的小房间的展柜里,陈设着泛黄的信件,那是来自丝绸之路上的老虎女王的笔记和大印。古老的梵蒂冈,在它有限而狭小的时间长廊里,长情的保存着蒙古公主的信件。那些竖直站立的蒙文,看起来在一众横向书写的文字前,显得那么桀骜不驯。那个为父亲守护疆土城池,供给军需的蒙古女孩,会在人前何其坚强与决绝,而人后的心事呢?蒙古女人的柔情与多情,热情与豪情,又有谁见证过呢?

    在蒙古语中,公主叫别吉。

    在《蒙古秘史》中,别吉们的行为壮举都在某一个烛火摇曳的夜晚,被书记官给涂抹掉了。成吉思汗命书记官,只留下了一段话“感谢我的女儿们”。如此戏剧化的结局,更像是一部史诗巨制的开幕。

    那背后的故事,是如何被人们悄悄的揣测琢磨并绵延流传的呢?

    我总是那么好奇“她们”,而“她们”又似乎很熟悉的在我周围。

    总而言之,我想写蒙古族女性的故事。

    我姥姥是个特别标致的蒙古美人,她大眼睛双眼皮高鼻梁,身上有一种从容不迫的优雅感。她的耳垂有点大有点长,她的嘴唇总让我想起一个词,叫娇艳欲滴。唇珠和唇瓣那么饱满,色泽粉粉的,唇线那么清晰。她的好看,却总藏在严厉的眼神后,让不熟悉的人望而却步。她做事讲条理,麻利迅速,但又有条不紊。当房间打扫干净后,她会泡上一杯茉莉花茶,坐在窗户前似有所思。

    那时候,她还健在,而我刚刚成年。

    对未来的懵懂,对长大的好奇,让我鼓足了勇气,问了她一个问题:“姥姥,我姥爷是什么样的人?性格好吗?你们怎么认识的?”当我问完,我才发现,她看向窗外的目光似乎更幽远了,但却带着一点笑意,美极了。

    她看着窗外说:“我结婚那天,我就这么坐在窗户边,偷偷往外看。正好看见他骑着大马走过来,浓眉大眼的,白白净净的,大高个子。然后就和他穿过科尔沁草原,来到这了。”

    我似乎从那时候才知道,姥姥是来自科尔沁草原。而对她的故事,我知之甚少。我没见过姥爷,那是个被家人们很少谈起,怕勾起思念之泪的亲人。我也只是从舅舅们的口中知道一点点,他的才学、他的儒雅,还有他的暖男性格,以及他的英年早逝。是姥姥一个人带大了六个孩子

    那些家族故事就像散落在盘的珠子,人们只是看到它在,但是却从未想要串起。很久很久之后,我已经嫁为人妇,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小家。丈夫的姥姥是我在北京时最爱的亲人。她和我姥姥很像,都那么麻利,清晰,为人冷静而又待人温暖。她曾经是《农民日报》的创始人之一,毕业于燕京大学,是位老学院派。她北京的家里总是随处就有小纸条,上边零散的记录着一些时间和事件人名。在她离世之后,那些纸条成为了一本叫做《家书》的回忆录。那些其实都是她弥留之际的零零散散的回忆。我曾经不止一次的翻看,而丈夫却因为德国长大的背景原因,对密集的汉字会有轻微的阅读障碍,无法专注读下去。有时候我会读给他听,他眼眶湿润后就会把那本书藏在书柜的最里面,久久不再拿出来。

    也许每个人都会隐隐对家族故事避之不及,或许因为熟悉而无法直视某些荒诞,或许因为懊悔而不忍重提某桩旧事。但书写家族史,并不是在树碑立传、歌功颂德,而是赶在时光或修改、或模糊掉记忆之前,记住那些曾经存在时光里的人和事。如是所思,我开始尝试理解《蒙古秘史》涂抹掉家族女人们痕迹的个中原因。但我却没办法用理解而停止思考和想象,史书无法满足我的追问,脑海里的她们开始越来越具象,她们从我的胸中,从沉睡的古老记载中,蛛丝马迹中,渐渐向我走来。

    于是,我开始写下她们的故事:《消失的别吉》

    “愿长生天保佑黄金家族的女儿们”

    ——成吉思汗《蒙古秘史》

    哈斯托雅

    2020.12.08于德国